查看原文
其他

【大师记忆】与时代同步,做“杨之光派”

杨之光美术 杨之光
2024-09-22
点击上方“杨之光”,马上关注杨之光美术
真爱,请置顶

杨之光

杨之光(1930—2016),生于上海,广东揭西人。1949年入广州艺专及南中美院,随高剑父学中国画1950年入苏州美专上海分校中国画科学习,1950年夏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受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指导。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国画系主任、副院长。


杨之光在中国画人物肖像及舞蹈人物速写技法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代表作有《毛泽东主办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浴日图》、《一辈子第一回》、《雪夜送饭》、《矿山新兵》、《不灭的明灯》、《九八英雄颂》、《恩师徐悲鸿》等等。著有《中国画人物画法》《杨之光画集》《杨之光诗选》等。1997年—1998年间将毕生心血一千余件作品分别捐赠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文化部为此特颁“爱国义举”奖状。广州艺术博物院建立“杨之光艺术馆”。荣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美中杰出贡献奖”等殊荣。晚年创办培养创造力的“杨之光美术中心”及“杨之光杯”全国创意美术大展大赛。


杨之光教授2012年获国家“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与时代同步,做“杨之光派”


著名评论家李伟铭先生曾说,他是我们叙述20世纪中国绘画史必然要提到的那一类艺术家。作为一个与新中国同行的甚具代表性的人物画家,杨之光的艺术成就斐然。杨之光以及他的艺术已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学术文本。


1930年,杨之光出生于上海。后在辗转求学中遇见了影响其一生的两位老师——高剑父和徐悲鸿。 

 

美术史学家迟轲曾评价道:“师从高剑父的杨之光,走的是徐悲鸿的路,深受蒋兆和的影响,绝对是中国画人物画的一流画家。”杨之光在绘画领域探索不止,坚持每日速写和创作。

杨之光《恩师徐悲鸿》(中国画)

2005年,杨红藏


“影响我的教师包括书法家李健及徐悲鸿、高剑父老师。使我受益最深有两点:一是始终面向生活,二是创新角度。我的画不论是人物、花卉、山水,都从不放弃在生活中写生。”他多次说道:“我一直关注现实题材,感情和艺术的触角始终扎在祖国这一片热土之上,我的作品是与时代同步的。”


1954年春,杨之光四易其稿,创作了《一辈子第一回》,他第一次用新国画样式记录人民选举,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着力刻画了老大娘“刚领到选民证脸上和双手激动的心情”,人物造型准确,用笔潇洒,干湿恰当。整幅画呈现一种写生的韵味,拥有强烈的现场感,从内容到形式都至为吻合那样一个时代的特征。

杨之光《一辈子第一回》(中国画)

1954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其后,新中国每一重要阶段的历史行进,在杨之光的作品中都有直接的体现。1958年的《雪夜送饭》,以一个富于人情味的普通镜头描绘了“大跃进”时代的生活。后有一系列深入社会一线写生所得的工农兵题材作品。70年代初有《矿山新兵》,接着是《难忘的岁月》《红日照征途》和《激扬文字》等重要作品。它们既是视觉艺术作品,又是一个时代的载体。


与时代同行,反映现实生活,一直贯穿于杨之光的艺术追求中,这是他几十年艺术创造的主线,也是他在艺术创造上信守不渝的基本理念。

杨之光、鸥洋   《激扬文字》(中国画)

1973年,中国美术馆藏 


他恪守着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紧扣中国社会发展前行的现实走向,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其作品也因而能在变革与创新中展现出个性风貌。


杨之光曾说:“我十分尊敬我的老师高剑父、徐悲鸿,但我不会去步他们的后尘。有人问我是属于徐悲鸿的学院派还是高剑父的岭南画派?我说:我只做‘杨之光派’。”


“先师高剑父先生逝世四十三周年纪念  甲戌年夏月  之光敬绘”


借鉴古洋,寻觅我法


杨之光说:“我从中央美院毕业至今已有50余载。虽然在中央美院学的是绘画专业,素描、油画、水彩、版画、雕塑、白描等无所不学,但从小接触美术的启蒙应是中国传统书法与水墨花鸟、山水,并下了相当的工夫。这早期的中国画基础与后期在中央美院的西画基础,形成了我日后的画风。”也正是这样的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坚实依托。


他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我的主要观点是通过我的作品来体现的。”确实,《雪夜送饭》隐含着他娴熟的水彩画元素,《矿山新兵》使用了从未所见的逆光手法,《浴日图》以花鸟画的大写意笔法画人物,一气呵成。类似作品在题材和意境突破的同时,在技法语言上也有明显的突破,大开时人眼界。

杨之光《雪夜送饭》(中国画)

1958年,广东美术馆藏


在长期的教学中,他要求学生必须以摹写、写生、速写、默写的“四写”能力为基础。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万变不离其宗,造型能力是首要的。有了纯熟的笔墨造型能力,下笔才能胸有成竹,才能准确造型和刻画精神特征,才能充分表达艺术意韵与发挥笔墨符号的感染力。由此,杨之光在中法与西法的不同体系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


“形神兼备”本是中国人物绘画的一贯传统,而在他的作品中,除了做到“形”与“神”的统一,还把“意”与“趣”融会。可以说,“形”“神”“意”“趣”四字是杨之光新人物画的魅力所在,是他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也是他“借鉴古洋寻我法”对当代人物画发展的贡献所在。

杨之光《浴日图》(中国画)

1962年,中国美术馆藏;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近些年来我重点尝试用传统的书法用笔及没骨花鸟画技法来画人物。我的水墨人物画中体现的是我综合的基础,包括造型、水彩、书法、没骨花鸟画等功底,形成了我个人的画风。”写生与创作的结合是贯穿杨之光一生的艺术追求。


一半光影水彩,一半国画笔墨


迟轲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程十发走的是民间艺术装饰化的路子,黄胄基本上是从速写发展过来的,而杨之光的特长是引进了西方的光和色。”


看杨之光的画不难发现其中一种不加掩饰的“水彩味”,在用色、用墨方面常呈现出一种别人所无的光感和透明感。他晚年所作的没骨人物画,更可说一半是水彩,一半是国画笔墨。


1953年7月,杨之光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来到湖北武昌的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任教素描、中国画和水彩,并担任水彩教研组组长。他在水彩画方面有长期积累的素养,因而有可能自辟蹊径,将中国书法及水墨的笔法与西洋光色造型手段整合,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超越既往人物画笔墨技法体系的新画风。

杨之光《矿山新兵》(中国画)

1973年,中国美术馆藏


处在“红光亮”“高大全”包围中却显露真实朴素的《矿山新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杨之光借逆光来表现人物的体面关系,曙光照射下,新兵的笑脸和眼神流露出来的对未来革命胜利的信心。其中红色肤色、均匀而健康的体态、矿工灯、工作服等,使具有新意的艺术形式有效地服务了“新”的主题,并且再一次印证了西洋画法中对光影的描绘与东方水墨画写意画法体系兼容的可能性。


《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也很好地表现了杨之光的笔墨韵味。画中所描绘的瓦屋顶和白玉石栏杆,几乎算得上是无法入画的冰冷物象,却在杨之光笔下显得生动无比,疏密错落有致,浓淡干湿得宜。《矿山新兵》《浴日图》等等都可窥见其身后的水墨功底。

杨之光《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稿)》1959年


杨之光曾说:“我始终追求生活中的美,所以我想应该表现乐观的,像朝阳一样的,阳光灿烂的场面,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就像《矿山新兵》的女青年那样,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甚至主动说到一般人所避讳的“政治性”:“我的画有很多是政治性比较强的,可是我觉得艺术不是政治的图解,政治体现在生活里头,体现在我们很平凡的日常生活里头。”


也正因为如此,那些被认为无法入画的事物,在杨之光看来是“凡物皆可入画”。将光影和色彩的安排到精美绝伦的地步,把写生技法提高到自由的境界。


在20世纪,曾有人批评杨之光的画是“水彩加线”,而他的态度也很出人意料:“其实我真的是用水彩方法画国画,我当时就是想这样去改变传统的。”


有骨忌残羹,没骨颂英雄


杨之光从艺经历超过60载,在新人物画创作的这个队伍里,杨之光是最少程式化,最丰富多变的。他经年累月写生,坚持面向生活,从大量生动的人物素材中提炼出艺术形象。为表现不同人物的形貌、性格、气质、生活经历和精神特征,他总是想方设法寻找最适合的表达形式,从不屑使用那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程式化手法。


如何在实践中使传统的线条表现体系与西方的写实造型手法得以整合,成为一种创新性的中国人物画语言形式,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具有极大难度和风险的课题,而杨之光似乎天性中便有直面挑战的基因。

杨之光《石鲁像》(中国画)

1990年,中国美术馆藏


到了晚年,杨之光更不拘一格,把传统花鸟画的没骨写意法与西画光影明暗造型技法熔铸一体,创作出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没骨写意人物画。这种没骨写意画法有素描、水彩、书法的影子,同时具有令人信服的笔墨韵味。它已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不易企及的境界。


他又独创性地用没骨法塑造场面宏大的人物群像《九八英雄颂》,再一次续写了他在中国画不断革新之路上的传奇。从1954年创作《一辈子第一回》,到1999年画大型主题画《九八英雄颂》,杨之光一直与时代同行。作为徐悲鸿、高剑父等大师的学生,他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让传统国画承载现代性的内容,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杨之光《九八英雄颂》(中国画)

1999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他曾说:“我这一辈子都在找难题,每张作品都在寻找闪光点。”因为这样不懈地追求,杨之光的人生是和闪光的艺术连在一起的。


同时,杨之光还是构建新中国人物画教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在广州美院教学数十年的教学生涯里,杨之光提出的“四写——摹写、速写、写生、默写”造型基础教学系统,为美术界培养出一批著名画家,包括林墉、钟增亚、陈永锵、方楚雄、黄一翰等。学生们将杨之光的审美情趣、价值理念、创作技法不断发展,使之生生不息。


杨之光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个透明的人,我的一切人家都看得清清楚楚,画也容易被理解。我很关心年轻人的成长,我和学生的关系是非常亲切的,像亲朋好友一样。可以说我对学生的爱超过了其他。另外,我很乐观,我的画,都是画生活美的、引人向上的一面,如果悲观的话,我早就完蛋了。我认为悲惨的经历、磨难的生活,对艺术家的成长会有帮助,艺术有时候不能在蜜糖里生长,生活中的苦,会有一种反弹的力量,帮助你继续活下去。

杨之光《不灭的明灯》(中国画)

1974年,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铿表示,杨之光先生在艺术追求上“平生最忌食残羮”,独树一帜,以没骨人体独步中外画坛;但他在生活中却俭朴至极,不忌残羮,平靜平淡,一直在美院宿舍居住。


2016年5月14日,杨之光在广州逝世,享年86岁。回顾杨之光走过的艺术人生,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胡斌表示,杨之光几乎在每个不同时代都有划时代作品的出现,而且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他的笔墨语言和造型的结合达到了一个非常自然融合的境界。他创造了和时代进程紧密相连的视觉语言系统。”




点击下列关键词,获取更多创意信息

| 2020寒假日本动漫研学之旅 |

重叠的时空——2019穿越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游学(一) |

此艺游——2019穿越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游学!(二) |

世界那么大,带你一起去看看!(东欧游学) |

在盛产艺术天才的国度—酣畅游学(西班牙游学) |

|“非遗所思——第四届杨之光杯全国青少年创意美术双年展” 征稿启事|

【温故知新】首届杨之光杯颁奖典礼暨展览开幕式精彩回顾 |

| “时间”的弄潮儿,“杨之光杯”展览开幕啦! |

| 小脑瓜蹦出的有关“时间”的思考,一起来吧~~ |

| “最佳奖”作品展示——第三届“杨之光杯”全国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 |

| 第三届“杨之光杯”优秀奖作品展示(部分)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杨之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